建议各位先学会试喝的方法。只要了解基本知识就能放心冷静地选购茶叶,就算在没有茶壶的地方也能轻松试喝。别一味听信他人的推荐,选择适合自己的茶就是顶级好茶。
即使是同种类的茶,茶叶品种或制茶师、产地或季节等因素都会造成品质的差异。为了在众多的茶之中找出自己的喜好, 认真寻茶的过程也不失为一种乐趣。
以下为各位介绍的高山茶鉴定重点参考茶叶品评会的茶叶鉴定方法,这是为了客观审查茶叶品质,不使用茶壶或特定茶具的试喝方法。
一、观察干燥的茶叶
全世界的各种茶叶品质鉴定方法,都是透过人的手、眼、鼻、口等感觉器官,以规定的工具与方法审查茶叶的内外。
首先观察茶叶的外形。茶叶的优劣主要取决于茶叶的柔软度、形状、色泽、是否清洁。当然依茶的种类,条件会有所不同, 但无论是哪种茶,色泽佳是好茶的共通特征。
表面的光泽
不管是室内或室外,在自然光下观察茶叶的色泽。比较几种等级不同的茶叶,试着找出差异所在。
若是高级的高山茶,茶叶表面有光泽,整体色调均匀;反之,如果呈现没有光泽的偏黑色调、缺乏活力就不是好茶。这样的茶称为“黑死”,可能有使用化学肥料的疑虑。
茶叶的形状、质感
粒状的高山茶,颗粒紧密结实。好茶是用现采的嫩叶悉心揉制而成,所以会紧紧交缠,就算小也具有重量感。不紧实、整体粗,被切短弄碎的茶叶并非好茶。
可以把茶叶放在手掌上,或用手指拿起来比较重量感,另有一法是将茶叶丢入陶器或金属容器内,从掉落方式或声音判断质感。一般来说,重量太轻的茶缺乏香气、滋味清淡;太重的茶则容易有苦涩味。
干湿程度
试着用手指折断茶叶,能够轻松折断就是充分干燥的茶叶,无须担心。折不断是因为干燥不足,可能成为劣化的原因。为了维持品质,茶叶的理想含水量是3~5%,不过开封饮用后会逐渐回潮。当含水量增至7~8%,茶叶的风味受损、美味也会减半。
有无尘屑
观察茶叶中有无掺杂多余的混入物,有时会混入细枝或碎茶屑,甚至异物。若是高山茶,采下的茶叶基本上是一根新芽连带两、三片嫩叶的一心二叶,因此是在茎叶相连的状态下进行烘焙,每片茶叶的形状大小几乎一致。不过,以机械采摘、茶叶部分被切掉的茶形状大小不一,含有许多茶屑。
新芽的多寡
高级茶会有较多的新芽,高山茶也是如此,带新芽的茶叶幼嫩,有着芬芳的香气。要判别新芽的多寡,看看茎叶相连的茶叶多不多,愈多就表示是悉心制成的高级茶。
二、嗅闻茶香,观察茶色
茶的正式鉴定是使用白瓷盖杯。将三公克的茶叶加一百五十毫升的滚水,浸泡约五分钟,待茶叶充分展开后,用审茶匙舀取茶汤确认颜色或香气。正式鉴定相当重视正确性, 需节制抽菸或重口味的饮食,尽可能在味觉与嗅觉敏锐的状态下进行鉴定。步骤是先闻香,观察茶汤水色后试喝,最后检视茶叶渣。
闻香时单手持杯,另一手围住杯缘,像要覆盖茶杯表面, 鼻子凑近杯缘嗅闻。闻香要进行三次,分别是茶汤正热时(热闻)、稍微降温后(温闻)、完全变冷后(冷闻)。每次闻香前都要摇晃茶杯,让茶叶振动,也要仔细观察随着时间变化的茶汤水色。由于热茶不易正确判断香气,所以是确认有无焦味、青味或异臭。第二次闻香要确认香气的强弱,第三次确认香气的持续性。
香气的种类
茶有各种特殊的香气。高山茶的山头气、东方美人茶的蜂蜜香、包种茶的花香、铁观音茶的熟果香等。这些有特色的香气愈明确,茶叶的品质就愈好。要注意避免有焦味或油耗味等异臭的茶,若茶叶香气弱、残留焦味,可能是茶叶生长过度、发酵不足,或加热时温度过高。
试着闻闻看干燥茶叶的香气、茶刚泡好的香气、壶盖背面的香气、喝完茶后残留在杯底的香气。即使完全变冷,仍有余香久久不散的茶就是好茶。
观察茶汤水色
观察茶汤水色时,使用内杯壁为白色的瓷杯。仔细观看在自然光下是否呈现明亮的色泽、有无混入不纯物或茶屑使茶色显得混浊。若是高山茶,水色是清澈的金黄色。
此外,水色是否自然也很重要。含有添加物的茶会失去茶的原色原味与香气,专家光看水色就能判断是不是自然的色泽。
三、试喝
试喝是确认味道的浓淡、强弱,透过舌头或鼻子、喉咙的感觉仔细品鉴茶的滋味。将茶含在口中,吸入些许空气,让茶汤在口中充分流动,类似葡萄酒的品酒方式。
茶的浓淡或苦味、入喉的余韵等是透过舌根感受,涩味则是透过舌尖。此外从口腔内部与唾液也会得到微妙的感触。虽然苦味、涩味是茶本来就有的味道,但甜味胜出,缓和稀释苦味就是美味好茶。苦味、涩味久久不散的茶不算是好喝的茶。制茶时茶叶所含的水分量是影响茶味的关键。水分太少,味道淡薄,太多会残留苦味、涩味、青味。而且干燥不足的茶叶若长期保存,味道会变差,产生奇怪的杂味。
四、观察茶叶渣
最后取出茶叶渣,检视茶叶的柔软度、色泽、是否均整。
在干燥状态下无法准确判断的茶叶,浸泡热水后就会恢复原貌,让我们了解茶叶的生长状况或发酵程度。此时茶叶若有破损或切断则不太好。
部分发酵茶制造花香的作业方式,是让叶和茎梗所含的成分或水分边流动边均匀蒸发促进发酵,进而引出香气。然而这也可能成为致命伤,当发酵进行得不顺利,茶叶便会残留涩味或青味。